今天看到一则关于“绿茶加糖”的事例:
一个美国高管在TED的演讲,她讲了自己在日本一家茶馆的经历:她点了一杯绿茶,并按照自己的习惯,要求加糖。
侍者很吃惊,说:“绿茶是不加糖滴。”
这位美国女高管不高兴了,我就喜欢绿茶加糖,怎么着了。侍者只好向大堂经理汇报。商量了一会儿,大堂经理走过来,很客气地说:“对不起,本店没有糖。”
美国女高管只好换了一杯咖啡,令她哭笑不得的是,店家这回奉上精致的糖罐。
美国女高管讲了这段经历后,作了一个解释:在东方文化下,人们喜欢遵从社会规则,而不习惯拥有选择的权利。

我想说:
其实有很多匠人(不仅仅是日本)对自己的技艺是有坚持的。他们的技艺,一些传承于自己的祖辈,一些是自己数十年呕心沥血的钻研。
所谓经营,不仅为了养家糊口,也为了在获得“货币选票”的同时宣扬和传承文化,也为证明这种技艺是为市场所接受、为人们所喜爱的。所以,对待顾客,他们力求做到极致,每一次都是将最好的作品提供给顾客。
这也要求顾客品尝时也要抱着对匠人的尊重,对匠艺的寻味。而不是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也不是你给了报酬就可以肆意破坏作品。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些匠人内心的倔强和对技艺的尊崇。
假如你是达芬奇,一买家在《蒙娜丽莎的微笑》前端详很久然后说,他希望蒙娜丽莎笑的时候露出牙齿,最好是两个小虎牙,这样更可爱。让你改改,你将作何感想?
对于这位演讲者我想说两点:
1.您演讲中所提到的事例与“遵从社会规则”无关,即您的论据无法得出您的论点。但确实,东方人文化基因里有着较多的对社会规则的遵从,对既定社会契约的依从。所以从这一点看,您是“歪打正着”。
2.不论是西方特立独行的个人主义,还是东方循规蹈矩的文化精神,我不想陷入到对和错的二元对立思维里,也不想陷入孰优孰劣的争端之中——着实是各有利弊。然而不论是那种意识形态,对于当地文化的尊崇,对于人和劳动成果的尊重应当属于若干意识形态的共有区。
拿中英两种文字来说吧,英语流线型字体,简洁明了,汉字有间架结构比较严谨。
如果对思维有影响的话,英语国家的人思维可能更流畅些,而汉字国家可能严谨(啰嗦)一些了。
有同感,英语国家的人在日常交流中使用到的一些比喻和幽默在我看来都极具跳跃性和意识流特征,着实是“意料之外”的;而我们的思维模式往往更严谨,很少有突破当前情景和既定思考模式的的思维跃迁。
我就有时候很讨厌那些循规蹈矩的。
嗨,雄蝶,在哪都能遇见你呢 😛
原来是老朋友了哈哈
这话应该我来说,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