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云
慕云如故 · 笔墨初心

浙大对于姜萍的回应符合“常理”

姜萍凭借在阿里巴巴第六届全球数学竞赛预赛中取得第12名的好成绩而名噪全网。

 

在公布成绩之后的6月14日,常熟理工学院表示“非常期待小姜同学未来报考常熟理工学院……硕士阶段到浙大深造,学校会全力以赴帮小姜实现理梦想”。

据悉,在我国教育体制下姜萍作为中专学生只能报考省内对口的三所高校之一,而常熟理工则是姜萍老师认为的“最好的选择”。

除此之外同济大学、华东大学、江苏大学等也纷纷抛来橄榄枝。更有前哈佛招生委员喊话姜萍“已经与哈佛校友和面试官聊过了,希望你能考虑一下。

 

姜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称她的梦想是到浙大学习服装设计。有媒体联系到浙江大学招生办,针对“有没有关注到姜萍说她的理想学校是浙大这一问题”,浙江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不好给出回答,……我们是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录取的。”

浙大这一“有原则”的回应与其他高校形成反差,面对浙大的“高冷”,网友吵翻天了,纷纷指责浙大“不惜才”、“没气量”。

然而,浙大对姜萍的态度确实符合“常理”

常理是一种评价事物的既有方式和程序,也是一类问题的经验结论和答案。常理既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在社会传播,也形成自个体改造自然、参与社会的过程之中。

人们受益于常理所带来的决策效率和结果的可控性。面对抉择的时候,对未知的恐惧和对风险的厌恶支配着他们

习惯依赖经过验证的程序,遵循古老的法则,用固定的范式为自己的抉择求个心安理得

即便其中有显著的弊端,也倾向于遵循而不是打破,选择保守而不愿冒险。由此亦形成了思维惯性,最终养成了思维惰性——这一路径具有天然的强大引力,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确实难以逃逸

身陷囹圄,即便不合常理的事物出现在人们面前,或者“状况之外”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人们也会错愕然后自我质疑——“我就是那个天选之子吗?”“这样的幸运真的就到我的头上?”

如出一辙。

当我们通过设置复杂的教育制度层层选拔,最终要得到所谓的“人才”时,意外却出现了——一个在程序机器遴选下被放弃之人却在程序之外熠熠生辉。

当人们看到这奇葩顿觉不可思议,一如拿到排名后的阿里数学竞赛组委会。然而惊叹之余又开始质疑,就像如今浙大的迟疑一般——这意外之才难道真如此唾手可得?

犹豫之余依旧不愿跳出固有程序的牢笼。仿若与常规的短暂离舍,整个信仰体系就将坍塌,随之茫然失措、焦躁不安

这是正常的心理活动。

人拥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对未知的无知,对无知的恐惧,特别是在漫漫人生路上经历过颠簸和失败,让人们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对权威的笃信,对经验的依赖,为思维舒适圈构筑了牢固壁垒。圈中人愈来愈难以“离经叛道”,更渐渐懒以跳出思维的牢笼,沉浸于世俗,成为浮世画卷上的一抹背景色

纵然明了,却难免俗。我们如此,浙大亦如此。毕竟,不是谁都有能力跳出常理,也不是谁都拥有勇气接纳超越凡规的未知事物。

但我们应该清醒一点,建立朝向“舒适圈”外突破的意识。

我知道这很难。

今天的我们都被世俗凡规包络着。即便是个人的人生路线从出生开始便几乎确定了。若你在高中或者大学想要放弃学业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你将成为身边人眼中的”异类“,这无形的绳索从出生开始便规定了我们人生的方向。童话大王郑渊洁没有让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沿着这既定的路线前进,且不论他的做法的对错和结果的好坏,可以想象这种打破世俗成规的做法需要多大的勇气?!

打破成规或许并不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但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这种打破固有观念、摒弃俗成做法的基础上的

社会需要有这样的一批人来推动,而你或许就在这其中。

本文由慕云原创发布,禁止转载。

赞(0)
本站除资源外皆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允许并欢迎分享慕云博客 » 浙大对于姜萍的回应符合“常理”
分享到: 更多 (0)

好友的讨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